天龍八部銅雕佛像雕塑
更新時間:2018-12-27 15:57:23
天龍八部銅雕像即是鬼神像,天龍八部系指天、龍、夜叉、乾闥、阿修羅、緊那羅、摩喉羅迦。天是天從的簡稱。在我國石窟造像中很早就出現(xiàn)了天部的形象,以后又不斷變化。云岡第8窟窿門兩側(cè),雕出了騎牛的摩醯首羅天和騎金翅鳥的鳩摩羅天銅雕佛像,在四川廣元皇澤寺第6窟(隋代)八部中,天的形象是一個武士的天王銅雕佛像。
龍是龍眾的簡稱,與中國龍有相似的地方。龍部有八大龍王,云岡第11窟頂上有這種形象。八大龍王中以難陀、跋難陀最為著名,云岡第10窟的窟門上有二龍王交纏的銅雕佛像雕塑像,即是表現(xiàn)此二龍。這二龍的表現(xiàn)形式沿續(xù)時間很長,在敦煌第158窟唐代壁畫中的龍已人形化,但頭上戴的冠上仍有一龍。
夜叉意譯“惡鬼”。傳說此鬼面目猙獰,能騰飛,能土遁,還常傷人。夜叉又分地夜叉和飛行夜叉二種。如云岡石窟中常見的塔最下層怒發(fā)上沖、形似鬼怪的杠托人像,即為地夜叉。云岡第7、8窟前室窟頂,刻出飛行狀手托蓮花或博山爐的天人,這是飛行夜叉。
乾闥婆就是音樂神,它演奏的音樂威力極大。在普陀山普濟寺中的乾闥婆形象,頭戴八角冠,左手執(zhí)笛,右手拿寶劍。
阿修羅梵文音譯“阿修羅”,意譯“不端正”、“非飛”等。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一位惡神,曾與帝釋天激烈作戰(zhàn),后成為釋迦牟尼的護衛(wèi)龍八部之一。許多石窟的門兩側(cè),雕出三頭六臂或八臂,雙手持日月的形象,即為阿修羅王。
阿修羅作為守護神,出現(xiàn)于云岡石窟第6、7、9窟的壁畫及天井上。為銅浮雕像形式,三面四臂或五面六臂,持日月或弓矢,上身裸露,形式較為自由。甘肅北石窟寺佛洞有北魏大型雕塑像。隋唐以后,多出現(xiàn)在密教寺院中,造像日趨華麗,且相貌繁多,材質(zhì)多樣化,有用銅質(zhì)制成銅雕佛像。
迦樓羅意譯“金翅鳥”。源于印度神話時代的金翅鳥,人身鳥頭,有時全身鳥形。為佛的護侍。相傳它兩翅相距三百三十六萬里,住于須彌山下層,靠食龍維生。在石窟寺龕頂多出現(xiàn)此雕塑銅雕佛像。云岡石窟第6窟后室中心塔柱頂端有各種迦樓羅浮雕銅雕佛像,形象古樸生動,形態(tài)自由舒展。敦煌158窟的唐代壁畫中,金翅鳥被人形化,變成了頭戴鳥冠的武士形象。居庸關(guān)過街塔門口上方一鳥形浮雕銅雕佛像,是元代迦樓羅的代表作。
緊那羅歌神,相傳是能歌善舞的女性,嫁與乾闥婆為妻。普濟寺的緊那羅形象是馬面或鹿面,半裸體,手中持樂器。在石窟中常見的伎樂、歌舞天人,應(yīng)是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形象。
摩喉羅迦是大蛇的意思,亦是一種樂神。普濟寺的摩喉羅迦作貴族相,頭上頂一條蛇,或是蛇面,手中持笙,或腰系腰鼓而手執(zhí)鼓槌。